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
 幼清文学网   2024-01-23 15:23   113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
原文
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①,出则弟②,谨而信③,泛爱众,而亲仁④。行有余力⑤,则以学文⑥。”

注音

yuē:“xiàochūjǐnérxìnfànàizhòngérqīnrénxíngyǒuxuéwén。”

注释

①弟子:有二义,一是指年幼之人,弟系对兄而言,子系对父而言,故曰弟子:二是指学生。此处取前义。入: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,学习则在外舍。人是人父宫,指进到父亲住处;或说在家。

②出:与“入”相对而言,指外出拜师学习。出则弟,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,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。

③谨:寡言少语称之为谨。

④仁:指具有仁德的人,即温和、善良的人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。

⑤行有余力: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。

⑥文:指诗、书、礼、乐等文化知识。

翻译

孔子说:“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,出外要敬爱师长,说话要谨慎,言而有信,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,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。做到这些以后,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,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。”

评析

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,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。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、谨信、爱众、亲仁,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,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,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,增长文化知识。这表明,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,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,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,则摆在第二位。

孔子办教育,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,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。事实上,历史上的任何阶级,无论奴隶主阶级、地主阶级,还是资产阶级,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,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,把“德”排在“识”的前面,这是阶级的需要。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。

解读

作为教育家,孔子极其重视道德教育,他不仅有高深的思想,也有平易近人的教法。人生启蒙,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孩童成长为对社会群体有用之才,这是一个教育策略和途径问题。针对人生第一课,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,那就是,做人应当先修德,再学知识。也就是说,对于弟子的教育,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入手,在家孝顺父母,敬重兄长;其次,学习待人接物,做到严谨守信;这些根基打好后,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。

关于“孝”,前文已有所述,这里不再多谈。但需要指出的是,可以适当对孝作较为宽泛的理解。在我国古代,学生或晚辈皆称为“弟子”,师生间的关系仿若父子,师父一词就是从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的说法中演变出来的。老师是传经授道之人,对弟子德行才识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在教育的过程中,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。故而,做弟子的应该按孝的原则对待老师,要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礼。在这一点上,古人做得很好,弟子中了进士,做了大官,可是只要他回到家乡,见到自己的老师,做学生的都要对他行跪拜之礼,与当年从师时一样。但是,现在的人们对于传授自己知识的师长远不如古人那么敬重,这不能不说是“孝”的精神的失落。

接下来就是“出则弟”了。可是有人会问,都出门在外了,还如何敬重兄长呢?这就要求大家对朋友、对社会、对一般人能够友好相处了。这些朋友就是你的兄弟,只有交好了这些人,你的路才会更加平坦宽广。另外,若是扩展到爱国家、爱天下,也是对这个“弟”字的正解。

“谨而信”,是孔子在告诫我们,学习做人要先注意自己的言行,处处小心谨慎。不过,大家不要误将谨慎理解为拘谨,这两者有着不同的意义。若是过分拘谨的话,就是小气了,不符合谨慎的原意。谨慎也是一种修养,只有谨慎的人,才不会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。他们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,就会尽心竭力地达成别人的愿望,做到言而有信。

“泛爱众”,要想做到这一点,首先就要有着广阔的胸襟,能够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,保持着友爱的态度。这种行为是包括师道在内的所有道的综合体现,看起来比较容易做到,真要修到如此境界却是极为不易的。

倘若一个人对上面的要求都做到了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修养了,即“亲仁”。亲近那些有道德的人,与他们做朋友,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,争取做个有道德的人。这也是孔子这句话的主要目的。只有做到“孝”“弟”“信”“爱”,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良好的规范,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一个有仁德之心的人。

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。在有了仁德之心后,若是还有剩余的精力,就可以去学些文化知识了。不管你想当文学家也好,还是当科学家也罢,或是做艺术家也行,只要是你感兴趣的,你都可以去学。

总之,孔学的人生第一课便是做人,要求从小就注重道德伦理上的修养。有了一定的道德基础,再学习各种知识。显然,这是德育优先原则。事实证明,这一教育策略和途径是科学的,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。德高才浅,只是这个人对社会贡献多少的问题;而无德有才,则是危害社会的问题了。比方说,古时的贪官污吏,无不想尽办法,搜刮民脂民膏,这些人多学富五车,每个人的智商都很高。即便是现在,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手段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,难道能说他们没有知识吗?从本质上看,这些人是在缺少仁德的情况下学习了文化知识,属于本末倒置的行径,所以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好人。

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固然很重要,但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却更加重要。一个人只有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,再去学习文化知识,才会离成功更近,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enxue.youqingshuyuan.com/3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幼清文学网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