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
子禽问于子贡曰①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抑与之与②?”子贡曰: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③?"
注释
①子禽:姓陈,名亢,字子禽。子贡.姓端木,名赐,字子贡,比孔子小三十一岁。
②抑与之:抑,反语词,可作“还是……”解。与之,(别人)自愿给他。
③其诸:表示不太肯定的语助词,有“或者、大概''的意思。
翻译
子禽问子贡说:“夫子每到一个国家,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。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,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?”子贡说:“夫子是靠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节俭和谦让得来的。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,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?”
评析
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,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。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,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、善良、恭敬、俭朴、谦让的道德品格。例如,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“让”,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,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“让”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,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。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,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。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,所以每到一个国家,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。孔子认为,好胜,争取名声;夸功,争取名利;争不到便怨恨别人,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,都不符合让的原则。据此可知,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:就人情而言,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,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。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、亲睦、向善;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。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。
解读
本章是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,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光辉的人格。子贡对孔子的评价中,带有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意,却也客观地道出了孔子修养境界的高低。看似简单的五个字,却是儒家做人做事的精要所在,孔子也是基于此才取信于各诸侯国的。
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闻其政,求之与?抑与之与?”提出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是“问政”还是“闻政”的问题。大家都知道,政治和政务本身就是国家的核心问题,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,以及人民大众的生产、生活,与每个人都有关联。所以,各国政治及经济情况,被不少统治者视为国家机密,一般人很难与闻。孔子所到之处,却能很快了解到各国的政治动向,子禽很奇怪,故有此问。子贡没有正面回答子禽的问题,而是描述了夫子的人格风采,从另一个侧面给出答案。
从孔子一生的行踪和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,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者、思想家,还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,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,以改变社会现状为己任,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。为此,他不辞劳苦,不避艰险,周游于列国,在传播自己思想的同时,渴望得到一个执政的机会,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。但是,有愿望是一回事,愿望能否实现是另一回事。因为要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夫子必须得到国君的认可,获得推行政治主张的地位和机会。让国君以国相托,委以重任是很困难的,历史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到,孔子在这方面也是失败者。
孔子虽然没有得到的执政机会,但是所到之处,全面充分地了解一国国情则是轻而易举的。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,要不然子禽也不会发出惊叹之问。子贡的回答很妙,“夫子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以得之”,这就是孔子得以“闻其政”的主要原因。子贡认为,夫子的人格已经达极高的境界,各诸侯国的君主,不管对他的政治观点赞不赞同,但对他积极求治的善意,还有他的崇高品德是高度赞同的。所以,这些国君对孔子是高度信任的,愿意向他公开国家机密,乐于和他探讨如何安邦定国。孔夫子得闻各国政务,了解各国实情,靠的是做人的修养。
孔子的这一境界,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。当你的人品道德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,就能得到上层人士的高度认可,因此你就有机会了解更多、更深的鲜为人知的国家秘密和高层内幕,能够看清这个社会权力运作的本质,了解国家或组织生存发展、强盛衰亡的真正原因,获得更高的智慧。如果你对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一无所知就奢谈治理国家,无疑是空口白话。